----------《中国医德》读后感 一个人活着,他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不论是奋斗不息,还是默默无闻,他总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作为人,我们的那点精神是什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的那点精神又是什么?回答是:活着就要讲点道德,行医就要讲点医德!读《中国医德》,为书中的白衣天使们感到骄傲,那才是我们生命的绽放,保持良好的医德就应当成为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内在需求!
还记得裘法祖院士讲过: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句话尽管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精神的提炼。 对待病人就要像他们一样,不仅要热心、细心、耐心,还要有一颗爱心。时刻谨记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精湛的医疗技术,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及最愉快的治疗来服务病人,以实现医患之间永远的和谐。 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人们自然也会崇敬与依赖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此乃大医至诚也。为医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依赖。
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如是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此番话正是对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 这也是他们名垂青史的缘由。
《中国医德》一书谈及某些案例,尽管发生在卫生系统个别单位,个别人身上,但教训是深刻。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我们应当看到,尽管他们曾经优秀过,曾经贡献过,但当他们开始对金钱肆无忌惮的追求时,当他们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时,他们便一步步走向了罪恶深渊,他们就蜕变成一个个利令智昏,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他们的堕落令人们痛惜。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知责任重大,每当我穿上白大褂,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来救死扶伤的,我要用自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来到自己身边的每一位患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给患者最真实最可信得诊断报告。经常因为患者多而推迟下班,这已成为一种常态,已经感觉不到有什么不正常,自己晚吃一口饭,患者少等大半天;当遇到不理解我们的患者或家属,我提醒自己患者之所以不理解还是因为有病痛,还是因为我们所能提供的就医条件还不够好,尽管有些是脱离现实的,但是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应该做好解释工作,应当尽可能的争取他们的理解,因为争吵改变不了什么,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影响更多患者的就医。坚持这种信念,我快乐地工作着,这也是我所坚持的那点精神。 超声科:张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