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用过的药就不会引起过敏
通常情况下,首次服药后,药物或其代谢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即机体致敏。当致敏后的患者再次服用这个药物时,药物或其代谢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抗体或激发的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即产生过敏反应。
另一方面易被人忽视的是,所用药物的厂家不同、同一厂家所生产药物的批次不同(药物内所含杂质不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过敏的诱因。类似青霉素之类的药物没有连续用药而再用时,都必须重做过敏试验。因此,首次服用药物没发生过敏反应,当再次服用时有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误区2:过敏反应都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发生
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差距很大,有些反应发生在用药后几分钟内,如青霉素过敏反应一般是用药后就即刻发生,头孢曲松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多在用药后十分钟左右出现。有些过敏反应可能在用药后2-7天内发生,如庆大霉素引起的听力下降和耳鸣现象,异烟肼引起的外周神经炎。有些药物过敏的潜伏期很长,如痢特灵引起的过敏反应可发生在用药后20天以上。所以,只要是在用药后出现的过敏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出现后立即咨询医师寻求专业帮助。
误区3: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
药物过敏反应属于“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是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这种反应仅与患者的遗传背景和药物质量相关,而和用药量没有直接关系,有时极微小的用量也会引起强烈反应。正因为药物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医生才可以用皮试来预测患者是否对这种药物过敏。
误区4:外用或吸入不会引起过敏
注射途径给药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是由于注射过程能直接将外源性的蛋白等抗原物质输入体内引起机体过敏,表现得迅速、更为严重。但是总体上,药物过敏与给药途径关系不大。致敏药物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有些人对外用消毒的碘制剂和关节止痛膏中的橡胶基质过敏;部分哮喘患者对雾化吸入治疗药物过敏而加重哮喘。因此,除注射途径外,含服、雾化吸入、滴鼻、点眼、滴耳、外敷或栓剂同样可致药物过敏。
药剂科 杨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