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
新药上市研究的局限性 药物上市进行了详细而又系统的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安全性实验(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突变、致畸及致癌试验)。然而,临床安全性实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药物的药效反应或药物的代谢与人存在明显的差异,据文献报道,人体用药的不良反应和药物动物毒性研究结果的相关率为5%~15%,1961年以来,医学报道的14种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了13类不良反应,其中七种不良反应可在动物实验中复制,而六种不良反应未能在动物毒性实验证实。
上市前药品的临床实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个创新的药物来说,从Ⅰ期~Ⅳ期临床,上市前受试人数不过3000例左右,临床上要监测一项不良反应的可能性(95%概率)时,所需病例数就要增加3倍。因此上市后的监测是继续对药品的安全性考察。
上市后监测是撤药的主要依据 由于新药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因此,国内外都是从监测结果,并经过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取得足够的资料后才能获得从市上撤药的结论,有时候,个监测过程是很漫长的。例如苯丙醇胺(PPA)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100年前上市的药品,20世纪80年代因引起脑卒中不良反应的报道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但未能证实,以后,该药引起脑卒中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断出现。最后经过多年的研究于2001年才确定PPA在用于妇女减肥时有导致脑卒中严重不良反应的结论而被撤出市场。众所周知,美国FDA对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者是比较仔细慎重,据了解,美国FDA对药品上市前的审批时间最短15个月,最长75个月,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撤药事件就有22起,可见上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
2、ADR监测工作的意义
(1)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对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如能正确诊断疾病、掌握所用药品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药品治疗方案,则可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潜在的药品不良反应。对于药品新的不良反应,如临床医护人员仔细观察,也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应用中加以避免,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
医院临床药学逐渐开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监护模式,深入临床参与查房,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提供药物咨询,向医生和病人提供药学信息或合理用药建议,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3)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负责住院病人药品的领取、保管、调配和实施,身居临床第一线,直接给住院病人用药,因而有责任监护药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或罕见的严重反应,及时发现并予予以处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了解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可结合病人状况,从各方面协助医师合理用药,使药品的使用安全、有效、经济,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4)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药品不良反应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同时也耗费了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不但会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还将降低病人的用药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5)利于药害事件的处理 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亮菌甲素(齐二药事件)、鱼腥草注射剂、盐酸克林霉素磷酸酯(欣弗事件)、静丙(广州佰易事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上海华联事件)、以及康泰克、万络、关木通、肝素钠、茵栀黄、双黄连、糖脂宁、痔血胶囊等药品因为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而被停用。回溯全部事件,在每起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控制等环节,建设中的ADR监测体系和药品严重不良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说明,通过ADR监测,除了发现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如“欣弗事件”;发现假药问题,如“齐二药事件”;发现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如“关木通事件”;发现药物风险效益问题,如“鱼腥草事件”;发现药物安全性问题,提出安全性建议,如修改说明书……这些都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6)推动医疗机构科研水平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