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病房或输液室看到这样的情况,病人打吊针处青紫一片或肿的很高、不光打针时病人嫌痛拔针时病人也叫痛。特别是经常打针的慢性病人出现青紫情况较多,对血管的破坏很大,造成以后的穿刺困难,从而影响了治疗,降低了护理质量。一般情况下都认为青紫是没穿刺好,或中途出现故障造成的。其实,拔针及按压的方法不对也可造成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能”稳、准、轻、快、无痛”地为患者穿刺静脉,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拔针技巧。根据平时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结合力学原理摸索出一种新的拔针法,可以明显的减轻这种操作的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传统拔针法:
是用干棉球按压针刺处拔针,拔针时由于按压方法不对、按压时机不当,经常会导致病人穿刺处的疼痛、皮下瘀斑等上面所说的不良反应。
拔针时产生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针对血管壁和真皮的直接创伤刺激机体的痛觉感受器,使神经末梢产生疼痛。输液时针头在充盈的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针头未与血管壁接触,传统拔针法因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使血管壁受压,针头斜面如同刀刃,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棉球压力越大,疼痛越严重;另一方面,按压的血管和针梗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按压越紧,产生的摩擦力越大,疼痛越明显。在伤害刺激下,引起组织胺释放,导致疼痛物质作用于血管壁上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冲动,故患者产生疼痛。
产生淤斑的原因是穿刺部位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最少按压时间为4—6分钟),或拔针后急于起床,按压力度不够等均容易出现出血和淤斑;按压针眼忌边按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按压部位不准确或面积不够可造成淤斑,因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上,有两个穿刺点,进针角度及针身走行方向不同,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2—1.5厘米,血管针眼和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面积较小血管针眼未得到按压,血液从血管针眼外流,形成局部血肿或皮下淤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