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满意 促医院发展 新闻背景 日前,在徐州市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荣获“徐州市人民满意医院”称号,成为铜山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医院。这是该院荣获“二○一○·徐州年度百姓最信赖医院”以来,在创先争优、行风建设方面获得的又一荣誉。 “百姓最信赖医院”、“人民满意医院”……一块块亮闪闪的牌子凝聚着六院全体医务人员辛勤的汗水。 患者靠医院保健康,医院靠质量促发展。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医院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记者在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该院2010年全院完成门诊量128168人次,业务收入突破1亿元,今年一月份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面对如此骄人的业绩和记者探究的目光,院长张永说:“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是创新的服务使医院创出了品牌,在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群众心中树立了医疗服务上的“金字招牌”,并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病人前来就医。 亲情化服务 温暖患者心 近年来,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在院长张永的倡导下,坚持“以人为中心”,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和“差异化服务”,树立“求实、求细、至诚、至爱”的服务理念,坚持凡来医院的人都当成“亲人”来对待,对每一位“亲人”的服务做到实实在在、细致入微,让每位“亲人”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目标。按照“看好病、花钱少、服务好”的原则,用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赢得患者。 一步入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即有一种春风扑面的感觉:在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内,能看见专家坐诊信息,药品价格与收费标准等;清洁舒适的病房内,空调、沙发、电视等一应俱全,医护人员笑容可掬,迎来送往。“刚进医院来,病已好一半”,有人这样描述医院的服务环境。的确,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张张精心的处方,一次次贴心的服务,带给病人的是“家”的感觉。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就医和保健的需求,近几年来,该院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内涵,把对病人由单一医疗的救治转化为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建立了医前、医中、医后全程优质服务新体系。 在门诊一站式“医前服务中心”,导医护士热情周到、不厌其烦、及时巡视安排病人就诊及有关检查,对行动不便的病人给予轮椅接送等特需服务。 针对“医中服务”,该院成立了服务站,负责接送入、出院病人;送住院病人至各检查治疗科室、手术室;为病人提供各项检查报告及治疗药品的取送服务等。手术室的服务更具人性化,要全程陪护病人,包括给病人盖上大单,握住病人的手,手术前详细告知安慰患者等服务细节。 “医后服务”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对所有出院病人建立医疗档案,对病人的基本情况及愈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电话回访,了解病人康复的情况,提出复诊的时间;预约电话挂号、专家门诊、各种检查;提供医疗护理、健康指导等服务;及时了解病员在就医流程中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等等。 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把人性化服务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院内安装健康教育宣传栏40个、健康教育宣传板60个,使病人在医治疾病的同时能得到一种文化的享受和熏陶。 各病区设立了开放的吧台式护理站,实行站立、微笑式服务,同时该院针对不同症状病人的情况进行特殊护理,特殊照顾,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服务。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开放式的护理站,拉近了医患距离,实现了“零”距离服务。医院的人性化的服务在多次调查问卷反映,病人及家属的满意率达98%以上。 今年医院在服务方面又推新举措:1、加大行风检查力度;2、门诊窗口科室举行“百日优质服务竞赛活动”;3、医院正在开展“双争”(争创满意医院、满意医生)活动;4、第二季度医院将开展“百日安全医疗”竞赛活动。使该院的服务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宾馆化环境 温馨而舒适 环境不仅能够改变人的心情,使病人静心安心舒心养病,而且可以促使病人增强信心,战胜病魔。为给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近年来,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投巨资改善就医环境,对医院进行了园林化的设计、宾馆式的装修,树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 走在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里,不难发现这里的装修风格充满了现代化,光可照人的地面、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每个细节之处都体现出了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人文理念。 宾馆式的病房分为1至3人的小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浴设备,每个病床之间可用隔帘分开,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为患者提供了很好的私密空间。彩电、直拨电话、24小时冷热水、中心供氧、中心呼叫系统等更是一应俱全。 为了方便患者自己开车来就诊,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还特别扩宽了医院门脸,为患者提供充足的停车位,以上的等等举措都将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打造成了一个温馨的就医场所,不仅帮患者解除病痛,更使患者就医时的心情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赞誉。 人性化关怀 赢得患者心 有医学专家曾指出,我国医疗服务与国外的差距,最主要的是缺少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医患心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多年来,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倾情推出更具人情味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用真情搭建医患信任的桥梁,实现了医患关系的良性互动。 42岁的马女士手指关节疼痛,怀疑是风湿性关节炎,到市里某大医院就诊,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医生接待她的时间前后不到5分钟,开了一堆化验单让她验血,划价时,被告知要收500多元。曾在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看过类似疾病的马女士的朋友建议她到六院看看。该科主任高玉中仔细观察了其双手,并让她按照指令弯曲手指后,排除了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诊断为腱鞘炎。经对症治疗,口服中药一个疗程,这位患者的病情日见好转。更让她欣慰的是,躯体的病不但治好了,更主要的是高主任对病人和声细语的问询和脸上始终挂着的微笑,让她深受感动。高主任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对于病人,医院是一个不愿意来但又不得不来的地方,他们会比别人更加珍视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那里面包含着我们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这是他们来医院时渴求的东西。 “医疗工作,性命攸关,生死所寄,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廉洁淳良不可信。”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表示将以真诚的服务,科学严谨的态度、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去医治病人的疾痛,用真心、爱心、诚心,关心人们的健康;追求卓越、服务真诚、促进健康、奉献社会。 “让人民(患者)满意,说到底,就是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百姓看病方便有尊严。”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张永如是说。 在争创人民满意医院活动过程中,该院涌现出许多的亮点。 ■亮点1 省人民医院技术支持医院 专家定期指导和义诊 重点解决:“看病难”问题 2010年12月9日,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增名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技术支持医院。两院创建技术支持关系,是市六院走“联大靠强”路子的新突破,也将为推动该院业务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为铜山区唯一的二级甲等医院和医疗服务中心,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不仅肩负着铜山区130万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屏障的重要使命,还承载着指导基层卫生单位的重要职责。 作为一家区医院,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院领导班子清楚地意识到——该院在人才建设、技术水平、业务管理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江苏省人民医院是全省医疗、科研和教学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在我省乃至全国均享有盛誉。建立合作关系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将根据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需要定期派专家前来坐诊、查房,提供包括管理、医疗、服务等指导,使我市患者不出徐州也能享受到省人民医院专家的技术服务;市六院也将选派有关人员到省人民医院进行业务学习,更好地为我市市民健康作出贡献。切实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亮点2 新农合铜山区病人不需转诊 报销比例最高 重点解决:“看病贵”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农村居民办得好事、实事,铜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日臻成熟、更趋完善,得大病参合农民通过补偿,而得到及时救治。 为了方便农民就医,铜山区实行“一卡通”,农民到县医院及其他乡镇医院看病,不需要“转诊”,当场看病当场报销。 据了解,新农合铜山区病人到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补偿比例是全市报销比例最高的,切实解决了新农合病人的看病贵难题。 ■亮点3 120急救中心 凡急救车拉来住院的病人不收取任何费用 重点解决:“看病贵”问题 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本着病人第一的宗旨,建立健全120急救中心制度,严格管理、按序施救、层层把关、责任到人。急救中心直接由院长领导,下设站长、护士长、护士、调度、司机等组织机构。所有中心急救人员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都能够热忱地为急救病员服务,让病人及家属放心。 中心配置高标准5辆120急救车,车辆宽敞,行驶平稳,车内救护设施设备先进齐全,有急救箱、移动式担架床、担架、氧气瓶、氧气袋、吸痰器、心电图机、监护仪等。 120急救中心调度室24小时值班,联系电话:051685711666,051685827138,三环路以外铜山区内直接拨120;120急救中心平台电话是:85827071,85827093。确保病员在第一时间内能快速准确联系。 作为120急救中心,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重向社会承诺:凡通过我院120急救车接来我院住院病人,免收车费。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张永院长感慨地说:“面对全区130多万人民的期待和重托,2011年我院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打造我市名牌医院、百姓放心医院,争创同级一流医院,创建现代化示范医院,力争五年内进一步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三级综合医院,并向三级甲等医院迈进。为人民群众的医疗和健康事业作出新贡献,谱写医院发展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本版撰稿:张雷 李莉 许孝芝 柳杨青青 本版摄影:李松
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11-04/14/content_53613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