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当前位置:徐州六院首页 > 医院动态

“饿死”肿瘤细胞!六院完成首例肝血管瘤栓塞术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同时它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器官,例如近年来,很多人被肝血管瘤困扰着,虽然大部分人都自觉无症状,但总归心里不太放心,更遑论有的血管瘤大小已经超出了安全范围,对健康产生威胁,这要怎么办?日前,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影像科完成首例肝血管瘤栓塞术,放弃常规手术套路,用一种更为平和的方式让肿瘤消失。

关于“肝血管瘤”,他从“不在意”到非“除”不可

患者徐先生,早在10余年前就发现肝脏长有血管瘤,由于其“个头”较小,加之没有不适感,一直都未处理。数日前在家时,他突感上腹部疼痛,跟一般肚子痛不同,是“一阵一阵的,跟针刺一样,一动就痛。”还时有恶心呕吐,吐后腹痛稍稍缓解,本以为休息能见好,不料观望了一个小时,疼痛反而越来越重,情急之下徐先生和家人赶往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在了解了病史和病程后,接诊医师怀疑还是肝血管瘤惹的祸,果然CT显示,当初那个不起眼的小瘤子已有5公分大,“不能再听之任之,这个瘤子必须处理了。”接诊医生明确给出了诊断意见。

结合徐先生的具体情况,影像科主任孙晓忠建议他选择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经导管肝血管瘤栓塞术”,这属于外周介入手术的一种。

“介入栓塞就是通过把供养肝血管瘤的血管栓塞住,相当于给肿瘤断粮,肿瘤没了营养就会坏死、枯萎,直至消失。”孙晓忠向徐先生形象地介绍了治疗优势,“手术时仅需选择一个微小的穿刺点,将微导管送入肝血管瘤的供血血管,精准进行栓塞即可。可最大限度保护肝脏,减轻痛苦,增加愈后效果。”徐先生立即首肯了这种治疗方式。

手术日,孙晓忠和马云松医师为其行“经导管肝血管瘤造影+栓塞术”,造影显示,血管瘤已远超5公分,已刺激到肝包膜,这也正是徐先生腹痛的原因。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 起到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再生的作用,从而在给肝血管瘤供血动脉中形成栓塞,将给肝血管瘤生长供给养分的途径切断,使其停止生长,缩小或消失,达到治疗作用。栓塞后造影显示血管瘤染色基本消失,术后病人安返病房,且CT显示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代谢掉。

徐先生一家对于手术效果十分满意。

关于“肝血管瘤”,这些知识你要知道

据孙晓忠介绍,肝血管瘤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肝血管瘤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大小和形状及数量均不一定,往往属先天性。

我国多以肿瘤直径5 cm作为肝血管瘤分型的分界点。根据肿瘤直径,将肝血管瘤分为3级:小血管瘤(直径<5.0 cm)、大血管瘤(直径为5.0~9.9 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0 cm)。小血管瘤时,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需定期复查即可。当部分肝血管瘤较大,大于5cm或生长到肝脏边缘时,才可能会出现腹部持续隐痛、餐后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自发破裂出血或外力撞击导致破裂出血,则会危及生命。

当肝血管瘤增至5cm以上,可出现下列症状

腹部包块: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发生在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其他: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

来源:      发布时间:

医院概况 | 医院动态 | 医院文化 | 院长信箱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地址:徐州市淮海西路267号
(交通:公交1路、4路、31路、66路等到人民广场下)
本站医院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 苏ICP备10000484号

点击拨打24小时健康热线 0516-85827334

版权所有: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地址:徐州市淮海西路267号
交通:公交1路、4路、31路、66路等
到人民广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