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看:
60岁的朱大叔,3个月前因“间断大便带血”在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多发息肉,接受切除术后发现因发现直肠黏膜下有一隆起,医生表示医院技术无法切除,遂转入我院继续治疗。
入院后的超声肠镜检查显示,直肠距肛缘约8cm,可见一约0.8*0.8cm类圆形粘膜下隆起,表面粗糙发黄,超声显示隆起呈低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位于粘膜及粘膜下层。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消化科主任张莉判断朱大叔应该患上了初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不能保证完整切除病变,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张莉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内镜下治疗方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术中,张莉沿病灶外缘约0.5cm予以标记,粘膜下注射药物,病灶隆起后,沿隆起外侧缘切开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后,一次性完整剥离病灶,术中无出血,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回报:神经内分泌肿瘤,切缘净。看到这个结果朱大叔和家人非常高兴,张莉表示,避免了手术,躲开了创伤,减少了花费,达到了效果,最终实现了医患双赢。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我院该项治疗的技术空白,标志着我院内镜下微创治疗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普频道
╱什么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利用内镜,在黏膜下注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高频电刀将病变所在的黏膜完整剥离,达到微创根治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肿瘤的目的。
张莉打了一个比方,将其和息肉切除进行区分。息肉位于粘膜表面,粘膜如果是土地,那息肉就是地上的一层草,附着于土地之上,切息肉和除草性质类似;粘膜下的病灶,则像是长在地下的红薯,切病灶如同挖红薯,要将其完全从“土”中剥离。“还有一种就是粘膜癌变,属于早癌,采用ESD治疗是非常适合的。”
╱ESD适应症╱
1、早癌: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早癌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并将早癌完整剥除;
2、巨大平坦型息肉:超过2cm的平坦巨大型息肉,通过ESD取出完整的病理,充分了解是否存在癌变;
3、黏膜下层病变:如间质瘤,可由ESD术直接剥除间质瘤后做病检,另外深层次肌层的ESD术可造成消化道穿孔。
╱ESD优势╱
1、创伤小,恢复快;
2、不改变肠道结构,而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3、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4、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5、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