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开始,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定期推出糖尿病大课堂,由肾内内分泌科的专家们从糖尿病教育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利用多种方式将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听众,7年的时间,糖尿病大课堂已积累了许多的粉丝,其中更不乏次次不落来听课的“铁杆粉丝”。也是在日积月累中,专家们发现,针对糖尿病教育这一主题,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广大糖友,都存在着很多偏见、忽视或误解,对于糖尿病教育的价值、形式、结果考量等的认识急需进一步提高。今天,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看看这些雷区,您踩过吗?
1、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健康教育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越多,自我保健越好,并发症越少,寿命就越长。治疗的效果更多的源于大家对该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
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糖尿病知识的学习缺乏连续性
糖尿病知识教育是非常广泛全面的系列教育,仅仅上一两堂课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所以要想深入了解糖尿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地参加有关糖尿病的相关讲座、阅读患者教育手册,并且与主诊医生、糖尿病教育护士及病友交流,加深对糖尿病的全面认识。
3、相信广告或网络资源,忽视正规医院信息资源
有些患者害怕上医院,觉得现在网络资源发达,在家上网搜寻信息。殊不知有些网络上的信息,特别是广告信息是很不可靠的,一味地听信广告只会延误糖尿病治疗的时机,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到正规医院和专科接受糖尿病教育。
4、自己阅读有关糖尿病书籍,对号入座,或断章取义
有些糖友在确诊自己得了糖尿病之后,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糖尿病相关书籍及资料,自认为成了半个专家。他们经常对号入座,或断章取义,平添许多烦恼。建议患者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如何做好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面,关于病理、生理机制的问题还是交给医务人员。
5、听信病友却怀疑医生
糖尿病不同于感冒、发烧,抗病毒、抗生素类药物按说明吃足量即有效。每位糖友血糖水平高低不同,胰岛功能状况不同,胰岛素敏感程度不同,饮食、运动、工作强度不同等等,太多的不同要求为每位糖尿病患者提供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同一种降糖药对同样患有2型糖尿病的两位患者,效果会完全不同。因此,如果发现血糖异常,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医护人员为您提供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糖尿病相关知识,切忌盲目听信。
6、糖尿病教育就是经常去上大课
糖友们经常辗转于各大医院,频繁出场于各种讲堂,主要是糖尿病讲座,几乎每次必到。误认为这就是糖尿病教育。其实,糖尿病教育的形式多样,最有效的教育当属个体化教育,至少是小组式教育。大课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由于每一位糖友的病情、治疗方案、饮食及运动爱好习惯,包括知识文化、家庭背景等等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健康教育师会根据您的特殊性制定适合病人的行为改变策略。所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针对性强,更有利于交流及知识的掌握。
7、常去听课,没有行动
有些患者不管大课还是小课都去听,接受的知识教育也不少,但却没有真正改变行为及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说一套做一套”,知道归知道,总是做不到,依从性很差。教育是促进糖尿患者学习知识,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接受教育后如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需要患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与医务人员反馈及沟通,才能更好地做好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8、过分依赖医务人员及药物,不愿听课,也不想付出任何辛苦
有些糖友觉得糖尿病很麻烦,听课又如天书一般难懂,于是就过分依赖医务人员及药物,总想着有什么先进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自己又不想过分地亏待自己。照样大吃大喝,忽视生活方式调节的重要性。殊不知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疾病,生活调节在整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9、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需要再接受别人的教育
有些糖友觉得自己糖尿病许多年了,大课小课也听过不少,自己对糖尿病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全面,不需要再接受任何教育。然而,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糖尿病知识不断地更新,作为医务人员本身还需要不断学习,了解糖尿病医学及发展的最新动态。患者同样也需要不断了解糖尿病知识的更新,并经常与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见面、沟通和交流。
10、只听专家话,自己无需学
“专家效应”在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领域尤其显著,很多糖友都是某些知名医生的“粉丝”,有的朋友还极度迷信专家,为了能看上专家门诊,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另一方面,专家叮嘱的事情他们却未必完全照做,使得每次看病就成了单纯的、重复的开药,效率非常低。这些朋友往往关注于交谈和听课,但著名专家看病时间短,没有很多时间与大家交流。所以,建议糖友更多地依赖于糖尿病教育团队,尤其需要经常与糖尿病教育护士、营养医生、康复医生和心理医生接触和沟通。
11、对糖尿病教育将信将疑,转而按自己的想像去治疗糖尿病
很多糖友总想比较比较,看哪个医生说得对。结果,大家发现一个医生一个说法,于是就怀疑糖尿病教育知识的可靠性。其实,每位专职医护人员掌握的糖尿病知识相差不是很大,但他们在患者面前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并不是他们传授了错误的信息。因此,建议糖友相对固定医院和医生,千万不要自己做主,按自己的想象治疗糖尿病。
12、没有明确的治疗目标,把控制血糖的任务交给了医护人员
糖尿病需要终身接受相关教育,包括课堂教育、一对一教育或情景教育等,也需要患者经常阅读相关资料和信息,掌握自我管理技巧。绝对不可一味依赖医护人员,觉得降糖是他们的事,进而我行我素。
13、医护人员要求太高,每次接触都非常紧张
糖尿病教育者希望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家认识到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的确,有些医护人员希望大家做这做那,制定的目标虽然很明确,但实际上,糖友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却很难改变。于是,很多糖友对糖尿病教育开始抵触和逃避。
其实,您可以与糖尿病医生或护士提出自己的目标和期望,让他们尊重您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再分阶段制定一些短期目标,在您的配合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达到长期的教育目标。
14、偶尔听听课就可以了,不需要定期接受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也同样如此,不是只简单接受一两次教育就可以,要注重长期的追踪与反馈。
15、糖尿病教育就是上课,与治疗没有关系
糖尿病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告知糖友们如何加强血糖自我管理,包括识别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合理用药,药物存放和使用技巧等等,绝对不是只灌输糖尿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教育知识的通俗易懂,简便实用。因此,只上大课或小组式教育,接受的信息量和实用价值都比较小。建议糖友更多地参加情景式教育、一对一教育、访谈式教育等活动。
16、糖尿病教育很简单,不要专业培训
有些教育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或者不注重自身糖尿病的知识的不断补充及更新,靠“吃老本”应付广大糖友。因此,建议您选择合适的医院和教育团队。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工作人员很可能对共同的治疗目标不够明确,或对某一问题说法不统一。这些会导致大家在疾病认识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引起概念上的混淆。
17、只愿意参加控制血糖的讲座,对降压、调脂等内容不感兴趣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控制血糖固然非常重要,但应注意避免过度关注血糖,却忽略了血压、血脂、血粘度等指标的认识和关注。糖尿病教育是全方位的过程,不能只以血糖为主题,对多重危险因素的讲解和控制需要贯彻于预防及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始终。
18、糖尿病教育不需要家属参加
许多研究发现,疾病康复程度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家庭支持治疗很关键。糖尿病饮食、运动和心理治疗是一个持之以恒的长期过程,患者虽然知道其重要性,但长时间往往难以忍受和坚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支持系统若能发挥积极的功效,将能帮助糖友更好地实施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的。因此,很多时候,糖尿病教育需要患者和家属一起参加,或者让家属参加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