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真是太热了!
从6月下旬开始,徐州天气进入或“烧烤”或“桑拿”模式,35℃以上的气温是家常便饭,甚至有连续多日最高气温直飙40℃。让人直呼“快要热死了”。不单单是徐州,全国各地的高温天气已经连续多日霸占热搜,也让大众并不十分熟悉的“热射病”屡屡出现在视线中……而它多与“抢救无效”、“死亡”等字眼相伴出现。“热死人”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长久呆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他扛不住了
说起去年接诊的那位热射病患者,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肾内内分泌科护士长鹿梅依然记忆深刻。他是一位环卫工人,每天在高温高湿的户外工作,当天工作了15个小时,下班回家后说头晕想休息一会,没一会家人喊他吃饭时却发现人已昏迷,身体滚烫,被送到六院后测体温41.5℃,恶心、呕吐,各种检查分析提示患者代谢性酸中毒及呼吸性碱中毒,心肌酶谱偏高,低钾、低氯、低钙、血小板下降,结合临床症状,是典型的热射病。
物理降温、血液透析、补液、抗炎、降颅压、抗凝、保肝、营养心肌……一系列的抢救措施立即展开并持续实施,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收效甚微,不仅持续高热,神经系统、肝脏及肌肉组织也出现较重损害,在和“热射病”缠斗了约10天后,患者终究败给了它。
中暑分三度,热射病最危险
要了解热射病,离不开“中暑”这个关键词,通俗地理解,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
鹿梅护士长介绍说,中暑分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主要是指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中暑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此时核心温度<38℃;轻症中暑:即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包括面色潮红、苍白、烦躁不安、表情淡漠、血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重度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当患者有高温(高湿)环境作业或高强度体力运动经历,并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可能出现了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人,比如在室外作业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消防员、运动员,训练的官兵等;对于发热原因不明、曾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病的患者,若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除外脑卒中的可能)时,医务人员应首先考虑到经典型热射病。“近些日子,为了疫情防控,我们很多医务人员坚持在核酸采样的现场,头顶烈日,身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大家都想着自己多坚持一会,让防护服物尽其用,其实这样特别容易中暑。”
热射病会有一个由轻及重的连续发展过程,会经历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因此鹿梅护士长提醒,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射病的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出现了头痛、头晕、乏力等情况后,要迅速转移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及时地补充水分和盐分。若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出现体温明显增高,伴面色潮红和大量出汗,更有甚者出现脸色发白、冒冷汗、站立不稳等虚脱表现,只要处理有效及时,也能很快缓解不适。一旦到了重度中暑,乃至向热射病方向发展,情况便会急转直下,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当出现意识不清,而后清醒时,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入院检查。
“像去年的那位患者,他来时已经意识不清,过热的体温导致体内大量脱水,从而引起多脏器衰竭。”鹿梅护士长坦言,热射病的发病率为50-60%,死亡率为70%-80%,有的人即便闯过了死亡关,但因长时间高温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而成为了植物人。
在中暑这件事上,无论是预防还是缓解,喝水都十分有效,尤其是喝淡盐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对于一些老年人不习惯或不喜欢开空调的情况,也可用风扇降温,同时开窗让室内空气“活”起来,也能达到预防中暑的目的。